课件编号4607614

段考模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原创模拟A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2892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模拟,段考,卷含,原创,5月,次月
  • cover
绝密★启用前 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原创卷A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提出的经济主题和议题非常契合当前世界的需要,可谓恰逢其‘时’。”知名智库欧亚问题研究所专家汉内斯?德凯泽如此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因此,全球治理体现为一种秩序性追求,核心是如何在制度上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有人注意到,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还是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平和禀性,在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中,和谐共存是最基本的关键词。从“仁者爱人”“民惟邦本”“言必信,行必果”到“君子喻于义”“和而不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诸多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如同一股清流,为完善当前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于强烈的纷争对抗中寻找共同点,引导各方换位思考,巧妙化解分歧,直到最终达成各方满意的结果———在不少国际观察人士眼中,不管是调解地区争端,还是倡导解决危机,中国人的方法总能“令人耳目一新”。灵活、务实的解决方案背后,是中国对支配性、排他性思维的坚决摒弃,对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理念的坚定支持。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在多个外交场合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需要各国“商量着办”,主张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声音“荡涤着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着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 今天的中国,早已是全球各种重大场合的“主人”,有中国与没有中国,世界的风景确实不一样。从建立亚投行到创设金砖银行,从举办APEC会议到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针对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现状,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中国也用自身经历告诉世界:一张公平公正的“圆桌”往往更重要。 世界发展不应单峰耸立,更不应有孤岛。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每一朵浪花有它的精彩”,彼此声浪相助,才能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中国愿为全球治理搭台铺路,为世界各国和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好处。 (选自《人民日报: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出了相关的经济主题和议题,展现了中国智慧。 B.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各国之间的关系唇亡齿寒,因而中国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 C.“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的大同理想和处世之道,其实质是和谐共存的理念。 D.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是解决当前世界诸多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值得推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汉内斯·德凯泽的评价,也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