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24838

孔乙己课件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16547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孔乙己,课件
  • cover
课件26张PPT。《孔乙己》 鲁迅出自:语文版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三、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想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结构入手,让学生把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相结合,从课文知识、写作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全面解读文章。设立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重点:(一)学习小说的三要素。 (二)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三)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难点:(一)整体感受,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 三、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想 (一)师生交流法(二)演绎法(三)朗读法(四)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课时 三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三)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四)板书设计,划分课文结构框架。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语文版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课文是现代文学之作,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的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迂腐懒散而又忠厚善良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民的不觉悟。第一课时导语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撼动。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对他创作的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的人物形象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什么是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