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58894

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14《故乡》课件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90343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故乡,课件
  • cover
课件62张PPT。14 故 乡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重点)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难点) 3.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卷网-2005年版)。《故乡》的取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捡到了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他向鲁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做事难,一点东西拿出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正音练习:给加色的字词注音。阴晦( ) 心绪( ) 寓所( ) 猹( ) 獾( ) 五行缺土( ) 祭祀( ) 弶( ) 脚踝( ) 潮汛( ) 髀间( ) 愕然( )huìxùyùcháhuānxínɡsìjiànɡhuáixùnbìè鄙夷( ) 嗤笑( ) 瑟索( ) 深黛( ) 惘然( ) 隔膜( ) 恣睢( ) 瓦楞( ) 伶仃( ) 萧索( ) 秕谷( ) 鹁鸪( ) 苛税( ) 潺潺( ) 寒噤( )bǐ yíchīsèdàiwǎnɡmózì suīlénɡdīnɡsuǒbǐbó ɡūkēchánjìn词语解释【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苏生】苏醒,重现。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看不起。【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发抖。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阅读课文,思考: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梳理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今昔,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回故乡 (1-5自然段)回乡时间:回乡原因:所见景象及心情:在故乡 (6-77自然段)到家那天:过了三四天:又过了九天:离故乡 (78-88自然段)船上谈话。“我”的感受。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到杨二嫂。见到了闰土。动身启程。严寒的冬天。卖屋、搬家。萧索、悲凉。开端发展与高潮结局【故事情节】回故乡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