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6991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第2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测试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66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方法】品读探讨,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下》 二、作品相关 1、孟子其人 2、《孟子》其书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思考: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 明确: ①寡人之民不加多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斯天下之民至焉 根据这三句,我们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明确: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良策。 四、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诵读第一、二部分,思考: 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现代社会人口增加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梁惠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明确:补充社会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掠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也在情理之中。 2、对于梁惠王的这个疑问,孟子是怎样分析原因的? 明确: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疑问,而是先--打比方,用什么打比方(战争),为什么用战争打比方(“王好战”,这是投其所好,用梁王熟悉的、喜欢的战争比喻,便于启发对方) 五、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1、熟读第三部分,思考: ①孟子的措施包含几个层次?各有什么具体内容?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是“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这两层内容是否重复? 明确:尊重自然规律,使百姓活得无忧,死得无憾,满足他们最朴素的期待,是为王道之始。让百姓生活得富足,且能接受教化,这是养民、教民的主张,是完美的社会图景,是为王道之成。层层递进。 ③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④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的? 明确: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总结:我们从孟子的具体措施中发现,他的王道思想都是以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2、思考:孟子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表现出高超的论述技巧,他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 明确: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手法。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3、思考:当代中国,我们施政时,同样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智慧。你能联想到哪些? 明确:①、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尊重自然 ②、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④、以人为本,多为老百姓办实事。 ⑤、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六、回扣文本,语文运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