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8725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课件+教案+练习+反思)

日期:2024-05-02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379168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变迁,反思,练习,教案,课件
    《海陆的变迁》课后反思 在第一节介绍了海陆轮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之后,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本节教材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就上述议题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课的亮点: 1、自制教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 自制地理直观教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使地理教学生动活泼,凝聚力强,从而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应用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六大板块的拼图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又获得了新知,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制作微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板块的运动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对于该难点,在学生讨论过后,待他们产生疑问并迸发出思想碰撞的火花后,顺势播放微课,解决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 3、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微课解决难点问题。 解决板块的运动这一难点问题时,微课的运用,避免了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在学生讨论之后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使他们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2)角色扮演。 在利用板块的运动解释地中海和红海变化的这个环节,我并没有直接说专家的预言,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板块的运动当个预言家。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又培养了读图、析图、用图、绘图的能力。 本课的不足: 这节课刚一开始的探索发现环节,可以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微课也可以设计成探究式的内容,但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一节课的时间内也比较难把这些比较好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应用到课堂中。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google地球,观察海陆分布,思考海陆自古就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倾听一个神奇的故事———《揭秘海底古森林》,带领学生开启探索之旅。 新 授 一、自然拾贝 探索发现 1、(1)探索发现一: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壳的运动,昔日的海洋变为今天的陆地。 (2)探索发现二: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痕迹。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由于海平面的上升,陆地被淹没变成了今天的海洋。 (3)探索发现三:展示荷兰围海造陆工程。 人类活动也可以改变海陆的面貌。 2、小结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等自然原因,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样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的变化,但是人类的活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要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3、前呼后应:到这,同学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福建省的一处海滩惊现古代树桩了吗? 过渡: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引领学生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