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01530

3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699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这是,四点,八分,北京,教案
  • cover
3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创作的背景,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诗歌主题。 朗读指导法、预习法、质疑法。 字音、词语识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北京火车站,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迎来送往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五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生于1948年。 (2)背景链接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落户”,“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转折记号。 2.生难字词 (1)字音 骤然(zhòu)   缀(zhuì)   窗棂(líng) (2)词义 【骤然】突然;忽然。 【窗棂】窗格子。 【缀】用针线缝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划节奏,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开门见山,写告别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和离开时的失落感受。 第三部分:(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留恋之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交流展示:1968年,城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接受教育的事。 2.朗读全诗,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交流展示: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无立身之地。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展示:既有失落和迷惘,又有对亲人的依恋。 4.诗人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 交流展示:①感觉自己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②能唤起童年记忆,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交流展示:幻觉,强烈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无助与恐惧,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怎样理解“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交流展示:幻觉,强烈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眷恋之情。 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重叠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交流展示:“妈妈”和“北京”重叠,再次强烈抒写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最后”有什么含义?) 交流展示: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惜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著名诗人韩作荣说过这样的话:“真正动人心魄的诗歌可以是审美,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便是这样的动人心魄,它没有华丽的语言,诗人以最真挚的态度为人民拾起了一个时代所丢失的人性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正是这种质朴的呼告触动了一代人的心灵。 2.拓展延伸 假如你要去异地,临别时你会对前来送行的父母亲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