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02874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603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 cover
13 植树的牧羊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思路。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以及用词准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珍惜我们拥有的绿色环境,提高我们对环保的认识。 认识体会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练习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 课件、插图。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后来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这大概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严惩。现在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是怎样和神对抗,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让咱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用23年时间为我们写的震撼心灵的环保主题的故事,当这本书送到出版商手里时,仅仅有7页是打字机打出来的,其余全部是作家一笔一笔手写的。画家弗瑞德里克·拜克花费了5年时间以熏瞎一只眼睛为代价来完成这部作品的绘画。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植树的牧羊人》是让·乔诺晚期的作品,是虚构的小说世界。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3.生难字词 (1)字音 慷慨(kāng kǎi)   薰衣草(xūn)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 戳(chuō) 山毛榉(jǔ) 帐篷(péng) 酬劳(chóu) 呼啸(xiào) 刨根问底(páo) (2)词义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硬朗】(老人)身体健壮。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要加以指导,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速读课文完成问题。 文章以什么为顺序?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赞扬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析语言 感受魅力 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 【交流点拨】“毁灭”是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地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 3.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