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11574

3 空间的魅力 教学设计+导学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98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间的,魅力,教学设计,导学案
    空间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导入,侧重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的教学,并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的不同学习方式,注意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与小学 5-6 年级透视知识内容标准比较,本课教材适度规定了透视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意在使学生获得一个在中学阶段学习美术的相应的造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2、掌握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3、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 四、教学难点: 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课件辅助、讲解示范、直观教学 。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1、老师讲述: 透视学是绘画专业的一门技法理论,属自然科学。透视对于绘画的重要性犹如语法对于写文章,逻辑对于思维活动那样,是必不可少的。“透视”这个概念就完整的意义来说,应包括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我们所研究的是形体透视。透视画法是绘画的基础知识,它是研究描绘客观物体的长短、高低、宽窄、大小的远近变化的科学方法。 2、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幻灯片(第一张到第七张)及课本中的内容。 (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的内容。(8分钟) (三)课堂点拨: 利用课件辅助点拨学生不易弄懂的透视知识(第八张到第23张)(18分钟) 1、透视现象:反映物体近大远小的现象或物体在空间中近大远小等的视觉变化。 2、视点、视平线、消失点: 3、平行透视: 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一对平行于画面,另一对垂直于画面,故平行透视又可称作直角透视或一点透视。如正对我们眼睛的桌子、房子等。 4、成角透视: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同画面所成两个夹角相加为90度角,两角互为余角,故成角透视又可称作余角透视或两点透视。 5、焦点透视:在画面上把视点固定为一点,并且只有一个视向 6、圆面透视:离视平线越近,所形成的椭圆就越扁,反之就越大。 7、散点透视:在画面上存在多个视点或多个视向。如我国传统山水画常采用散点透视法。(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明显的例子。 8、透视变化的必要条件: ①有三度空间;(高、宽、深) ②对观者必须是有远、有近。 9、远近变化的基本规律有三: ①属于直线方向的画法:平行直线要消失到一点,这个点叫消点也叫灭点。如:渐渐远逝的铁轨,纵深整齐的队列,道路两旁的树木等。 ②物体大小变化:近大远小。例如看向远伸延的铁路,单看两条铁轨就是平行线消失到一点,看前后的枕木就是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粗远细,近的清楚,远的模糊。 ③平面方向的画法:平面要消失到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叫做消线也叫灭线。“平面”这个概念要和平面形区别开来,平面是太无边际的。平面形是有限的。平面形向四周无限扩展即为平面。所以平面形包含在平面之中。 10、平视、仰视、俯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在 P10、P11、P12 有几幅画和照片都很好地利用了透视关系,使画面呈现了纵深感和立体感。请说说它们各自属于哪一种透视关系。 答案: (1)、 《书、键盘、鼠标》、《北京水立方游泳馆夜景》、《街景》属于成角透视。 (2)、 《教室》属于平行透视。 (3)、 《铁轨》属于平行透视和焦点透视。 (4)、《荷塘》、《荷塘边》、《北京天坛祈年殿》属于圆面透视。 (5)、《卢浮宫博物馆室内场景》、《村道》属于焦点透视。 2、在8开纸上画出正方体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3、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做点评。 (五)课堂小结:(1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透视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和基本特征,希望同学们课后多注意观察,画出准确的透视图来。 (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