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17722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日期:2024-06-01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67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因在
  • cover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我的说课程序如下:教学对象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习题设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说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在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下进行;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叛逆心理较强。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特点,做到“以生为本”。 二.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方面: ①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②通过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难点突破:采用讨论法,直观体验法等多种教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活动,协作探究,直观体验,最终达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的目的。 三.说教学准备: 课前生物兴趣小组成认真自学课本知识,制作直观教具。准备活动还有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搜集照片以及探究小组的其他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下: 情境引入激发动机-协作探究知识构建-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直观模拟全面突破 (一)情境引入: 展示张国立父子和谢霆锋父子的照片,提出问题:生物性状由什么决定?生物遗传下来的是什么? 意图: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又很自然点拔出本节的主要话题: 1、基因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的?2、基因是如何传递的? 借此创设了情境,为本节课开了个好头。 (二)协作探究: 1.基因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给后代的? 利用“人的生殖过程”动画,形象地架起亲子代间的紧密关系。 意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 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弄清楚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 基因和染色体 采用协作式探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得出结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探究问题一: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图一,结合下表内容,思考: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如何存在的? 物种 染色体数(体细胞) 马 64条(32对) 狗 78条(39对) 果蝇 8条(4对) 玉米 20条(10对) 水稻 24条(12对) 人 46条(23对) 结论: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都是一定的。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及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我以21三体综合症和性腺发育不良两个病例,激发学生,并使其体会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的重要意义。 探究问题二: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图二,结合多媒体上所给图片,在纸上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给出这幅图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明确三者的关系,并尝试用图、表等形式表示。 意图:锻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组进行成果展示。老师评价、师生共同小结“染色体、DNA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