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驼坳中学物理备课组 第十章 机械波 张仕应 第十章 机械波 §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的】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l)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 (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 (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 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具准备】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 2.横波、纵波演示仪; 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l)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绳子端点在手的作用下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介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弹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 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 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T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又叫起伏波。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 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如图4波形所示。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声带; 介质———空气、固体、液体。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5.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 定义: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单位:米(m)符号:λ 演示:观察演示仪器,从中可以看出: ①在横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在纵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