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32476

第24课 马说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3次 大小:181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4课,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24 马 说 1.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循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2.主题解说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仅不能识别人才,而且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3.文言文考点链接 文言文句式 【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如“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标志性词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隐含被动义,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四种。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千里”为“马”的定语)。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如“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了“食马者”。 (5)固定句式。例如“不亦……乎”“得无……乎”“如……何”“然则……”等。 01  积累与运用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ī)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才美不外见(xià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4)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 (5)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 食不饱,力不足(吃) (2)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以鞭打马)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3)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诘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 (3)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5.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7.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