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41952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 教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663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 cover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 (1)欲 (2)与 (3)自 4.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3.“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4.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