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41972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教案部编版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5931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 cover
20 *梦回繁华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劲、络绎不绝”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3.认识《清明上河图》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基本说明知识。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1.掌握课文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画作,大家应该想到很多画家和其作品,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择端的鸿篇巨著《清明上河图》。 二、资料助读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通过工具书和下面的注释疏通生字词。 汴梁(biàn)   翰林(hàn)   驮队(tuó)   跋涉(bá) 漕运(cáo)  舳舻(zhú lú)  竹篙(gāo)  无暇(xiá) 沉檀(tán) 遒劲(qiú) 摩肩接踵(zhǒng)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归纳概括: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四、三读课文,重点研读 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文章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逻辑顺序。 2.作者围绕说明对象,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文章围绕《清明上河图》先介绍了张择端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特点,接着介绍《清明上河图》创作用料、规格、主要内容,然后重点介绍画作的详细内容,最后介绍画作创作的技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文章在介绍过程中采用了列数据、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举例略。 4.分析文章使用不少四字短语的效果。 如:无暇一顾、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节奏强。 5.举例分析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生动形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画作的艺术效果。 “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词语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作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说明文《梦回繁华》,相信大家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对宋代的繁华也有所了解。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也应该尝试创作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