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48274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赤壁 课件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18125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 cover
课件18张PPT。诗词五首 ———赤壁杜 牧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卷网-1978版)。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背景资料赤壁之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同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军取得荆州,刘备败走长坂坡。与此同时,孙权联合刘备准备抗曹,迎战曹操与乌林、赤壁。曹操为了方便训练水军,提高战斗力,将战船用铁索相连。周瑜施以火攻,曹军伤亡惨重。赤壁之战持续一个多月,周瑜大军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知识链接 折戟( ) 销( ) 磨( ) 周郎( ) 铜雀( ) 锁( ) 检查预习j?xiāomòlánɡtónɡsuǒ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朗读指导 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整体感知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赤壁》一诗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何作用?内容探究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实是借题发挥。怎样看待《赤壁》一诗中最后两句对周郎的评价? 示例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赤壁大战中周瑜战胜曹操的事情。战胜曹操有各种历史原因,其中天时的作用不可忽略。诗人抓住这一点发表议论,认为周瑜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东风,他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历史将会完全改写。 示例2:诗人笔锋一转,将赤壁之战的胜负归结于侥幸和偶然,完全改变了周瑜在战争中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常以武略自负,自认知兵。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的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品味赏析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折戟———赤壁之战———英雄人物———国家命运———历史思考 ②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感。 ③咏史抒怀,两种感情。写法探究 学完《赤壁》,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鉴赏评价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前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折戟”,让诗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