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课第二节《头脑中的变化》导学案 【学教目标】 1. 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重点】 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P21-22,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文化生活 在 以后,现代意义的 传入中国,出现在各大 。 看 等新的生活方式在近代传入中国,受到人们的欢迎。拍摄于1905年的京剧《 》是中国 电影。 思想观念 辛亥革命后, 逐渐被人们接受。1.人们对 的人不再称“ ”“ ”,而改用“ ”“ ”等表示 的称呼。 2.一些勇敢的 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 。 3.许多 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 等许多领域发挥 作用。 教育体制 ( 废除后,从 到 的一套 逐渐建立起来。 二、问题探究 材料: 1912年中国初中课程表 修身 国文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数学 博物 理化 法制经济 图画 乐歌 体操 手工 家事(女) 园艺(女) 缝纫(女) 1.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三、练习巩固 1.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 )。 A.《民报》 B.《苏报》 C.《申报》 D.《文汇报》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孙中山下剪辫令云:“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传播了平等思想 B. 结束了封建帝制 C. 改良了社会风尚 D. 宽松了致治环境 3.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 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 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B. 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 C. 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D. 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 4.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A. 阅读各类报刊 B. 乘坐轮船外出旅行 C. 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 D. 穿着西装的男子在看电视 5.民国三年,政府编制了一套《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课文中有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内容,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文章,还有不少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这套课本的出现最能反映( ) A. 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的创办 B. 戊戌变法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C. 辛亥革命树立社会新风气 D.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宣传 四、拓展提升 1.你认为你的周围哪些社会习俗属于陋习?它们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人们放弃陋习? 2.编写一段对白(200字以内),把过去人们习惯使用的尊称与谦称(令尊、令堂、家父、家慈、足下、尊兄、贤弟、小生、鄙人、不才、愚兄、小弟)编在内(至少5个)。每一小组推荐二人对说。 参考答案: 一、 文化生活 鸦片战争、报刊、通商口岸 电影、拍照片、定军山、第一部 思想观念 民主思想、地位高、 “老爷”“大人”、“先生”“女士”、平等 青年、婚姻自由 妇女;教育、新闻、工商、政治;重要作用 教育体制 科举制度;小学、中学;大学;现代教育制度 二、1. 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2.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由于受西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