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78699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课件部编版:34张PPT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2581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 cover
课件34张PPT。第三单元 游目骋怀11 醉翁亭记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文常信息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醉翁亭记》《朋党论》《丰乐亭记》等。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追溯背景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欧阳修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他便写了《醉翁亭记》一文。基础积累积 累 篇hèmínghānzhéchúyìgōngyìyǔlǚsù2.【把握节奏】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2)人 知 从 太 守 游 而 乐,而 不 知 太 守 之 乐 其 乐 也 [答案]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梳 理 篇成语解释 (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的样子。 (2)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今常用来比喻事情经过挫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4)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5)水落石出:本意是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完全显露。 (6)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于———是“歌”的状语,后置;“于树”是“休”的状语,后置)②醒能述以文者。(“以文”是“述”的状语,后置)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省略了介词“于”) 整体感 知3.本文是欧阳修被贬为_____太守时写的一篇文章。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_____和变化多姿的_____,并勾勒出一幅太守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_____的复杂感情。滁州秀丽环境自然风光与民同乐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由远到近的写作方式,介绍了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第二段通过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变化,来抒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快乐心情。 C.第三段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场面描写,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D.太守“醒能述以文”的原因:一是爱好文学,闲来无事而作;二是借助文章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D[解析] 线索有以下几种:以事情的发展顺序为线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等等。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5.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第一段介绍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第二段描写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表现“乐亦无穷”;第三段叙述亭之美事(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第四段写太守游亭之乐(游人乐、禽鸟乐、太守乐其乐),点明与民同乐的主旨。6.欧阳修和范仲淹这两位同时代的封建文人都有着“心系百姓”的博大胸怀,试探究二人在《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中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醉翁亭记》一文中,欧阳修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他因对政治失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