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82997

新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2201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新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
  • cover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评价鲁迅名言或学过的鲁迅作品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本文的论证特色,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语文活动。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的能力。 1.鲁迅的照片。 2.《且介亭杂文》的封面。 2课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有《而已集》。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3.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直接反驳: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归谬)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1.诵读第1~5自然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自然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了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