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83134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备课素材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5次 大小:1364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备课,素材
  • cover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入一 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察着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入二 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同是中国人。倘若我们看到某报纸杂志或新闻媒体向世界人民宣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很生气!很愤怒!)在70多年前,鲁迅先生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感受。当他看到《大公报》上公开发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时,他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1.解题 鲁迅的文章向来注重文题的推敲,本文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呈现在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另外,采用问句的形式,悬而不论,也很巧妙。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缺少张力;此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甚至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的内容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实在是蕴含丰富。 2.树靶子 首先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两年以前”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了东三省。“总”含有“一向”的意思,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这是对方的论据之一。 (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只”含有“唯一”的意思,表现出国民党政府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这是对方的论据之二。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现在”指日军正向华北逼近。“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说明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是对方的第三个论据。 “总”“只”“一味”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公开的文字”指国民党官方或半官方报纸及书刊上的言论,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指国民党御用文人,如《大公报》的编辑,也包括一些认识不清的人。这句是对方论点。 3.批靶子 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批驳。 (1)直接驳论据。 作者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对方的卖国行径。“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国民党反动派一味信“地”、信“物”,把希望寄托在“国联”身上,可见其从未相信过自己。这明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既然如此,怎么谈得上自信力失掉了呢?这种以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敌论点的方法,使文章在从容不迫的气度中,蕴含着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从根本上剥夺了论敌的武器。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国民党统治阶级、御用文人和一部分认识不清的人。理解了“中国人”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明确对方论据的虚假性和片面性,说明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反动统治阶级身上,而根本不存在于为民众奋斗的人身上。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其依据是建立在虚假、片面的基础上的。 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了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指出“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