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88562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部编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2次 大小:1118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 cover
13 植树的牧羊人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文中准确地概括关键句、中心句,能够大致勾画出故事发展的情节。 过程与方法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能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并能简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牧羊人的不气馁、不沮丧、坚持不懈的精神; 2.懂得植树绿化、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并自觉地投身于绿色环保的志愿行动中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斯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以描写大自然和乡村生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卷网-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有删改。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动,因此写作了这篇文章。 读准字音 慷慨(kānɡ kǎi)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 缝隙(fènɡ xì) 酬劳(chóu) 刨根问底(páo) 沉默寡言(ɡuǎ) 山毛榉(jǔ) 薰衣草(xūn) 辨清字形 戳(chuō)戳穿 坍(tān)坍塌 戮(lù)杀戮 彤(tónɡ)彤云 慨(kǎi)慷慨 概(ɡài)气概 溉(ɡài)灌溉 理解词语 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溜达:散步,闲走。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新课导入 同学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愉悦欢快,动听的旋律就像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大家在电视电影上大都看见过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丽又辽阔。是的,美丽的草原有着无穷的魅力,草原人民欢乐豪迈,他们的乐观积极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牧羊人是草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生活在异国他乡高原上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 新课展开 试对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感悟精彩句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环境描写,突出了植树环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