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活动二 拒绝“问题”食品 【活动时间安排】 共1课时。 【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问题”食品的危害性,通过多种形式了解“问题”食品的辨别方法,加强防范意识。 【活动重点】 初步了解“问题”食品的危害性并加强防范意识。 【活动难点】 了解各种“问题”食品的辨别和处理方法。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并制作课件,准备食品包装袋和各种食品实物。 ◆学生准备 通过询问家长或上网,了解常见的“问题”食品。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案例重现:小威吃了无证摊点上的烤羊肉而食物中毒;小惠表弟吃了“问题”奶粉而患上了尿道结石。 ·启发思考:看了刚才两个案例,你有什么感受? · 边看图边倾听案例。 ·谈切身感受。 ·初步思考。 ·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出问题:我们身边潜藏着哪些“问题”食品?如何识别这些“问题”食品? 初步感知, 辨析讨论 ·初步感知:什么样的食品属于“问题”食品? ·辨析讨论:如何判断选购的食品是否属于“问题”食品呢?有什么好方法? ·反馈交流:以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各自的辨别方法。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对“问题”食品的认识。 ·组内成员利用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经验进行讨论。 ·交流并完成学习单中的“辨别方法”纵列。 ·通过讨论收集的 资料,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有关辨别“问题”食品的好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辨别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深层探究, 实践总结 ·初步体验:两种不同的草莓,请学生辨一辨有没有问题? ·设问:遇到这种“问题”水果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情境再现:在陪同家人购买食品时,如果发现以下现象(分别出示各种“问题”食品图片),你会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吗? ·反馈、总结:有些食品从外观上不能直接看出是否有“问题”, ·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辨别哪种草莓属于“问题”食品。 ·根据教师呈现的情境,每组自由选择3~4种食品,共同探讨可用哪种方法来辨别“问题”食品,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分别完成学习单中的“食品名称”“辨别方法”和“处理方法”。 ·通过情境再现,明确辨别方法,增强防范意识。 ·汇总“问题”食品的辨别和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学会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得出结论。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 拓展延伸,布置任务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保存食品的小妙招。 ·请学生课后搜集冰箱保存食品的注意事项。 ·请学生就本课所学,策划一次“拒绝‘问题’食品”的宣传活动。 ·全班交流和不同食品对应的保存方法。 ·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思考如何对“拒绝‘问题’食品”展开宣传,包括在什么地点?采用什么方式? ·通过让学生交流食品保存相关的知识,延伸活动内容。 ·通过策划宣传活动,加深学生对活动内容的认识,熟悉各种宣传方法,并了解不同宣传方法的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