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97003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3018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四川省,三上,历史,次月,第一,学期
  • cover
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第一次月考 高2019届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只交答卷(或第II卷),第I卷学生带走,以备讲评。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吉凶由人”。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这表明春秋时期 A. 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 B.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变化 C. 儒家天命观影响很广泛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2.周礼确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如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据此可知 A. 西周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礼仪制 B. 周王借礼乐制强化专制统治 C. 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诸侯冲突 D. 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 3.秦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A. 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C. 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 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4.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 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C. 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5.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6.近代西方有人把中国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当时主要是为了 A. 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 B. 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制度 D. 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 7.“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 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 B. 官员层级设置调整 C. 文官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 废丞相,权分六部 8.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D.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9.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一一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 政权发生更替 B. 社会发生转型 C. 国力对比变化 D. 文化途径迥异 10.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 A. 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C. 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 D. 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1.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C. 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1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