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09708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部编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89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 cover
5 秋天的怀念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一是反复朗读,二是品味细节和关键词语的情味,三是探讨文章题目的含义。 2.在训练朗读时要把自读、示范读与点评结合起来。 3.在讨论感悟时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学习 重点 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学习 难点 对母爱和生命的感悟。 学法 指导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教师预设】愧疚、自责、思念、怀念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史铁生(1951—2010),祖籍河北,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2.写作背景 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瘫痪(tān huàn) 憔悴(qiáo cuì) 翻来覆去 (fù) 诀别(jué) 捶打(chuí) 侍弄(shì) 仿膳(shàn) 淡雅(yǎ) 2.词义 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烂漫: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三、整体感知 1.母亲几次想带“我”去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 两次。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我”狠命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劝“我”要好好儿活;第二次是“我”在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菊花,想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3.通过看菊花,母亲意在给儿子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最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