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19674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部编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180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 cover
13.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学法指导 朗读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一封家书,勾起了儿子对多年前车站离别的深情回忆:父亲送儿子坐车,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蹒跚“背影”,写满了生活的辛酸无奈。然而那种“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却流淌在儿子的深情追忆之中。上善若水,大爱无痕。让我们重温生活中的父子(女)亲情,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疆大爱。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背景链接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字词积累 交卸(xiè)  奔丧(sānɡ)  狼藉(jí)  簌簌(sù) 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 (xiè)   栅栏(zhà) 颓唐(tuí)  晶莹(yínɡ)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丢了工作,在家闲住,即失业在家。 勾留:逗留、羁留、耽搁;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2-3):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7):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初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两年前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跳读课文,思考:“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一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无微不至关照的感动。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并进行归纳小结。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望父亲买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