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第2课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继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之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出现了古印度文明,至此,四大文明古国形成。本课重点是第一目,主要讲述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诞生。第二目古中国文明因为在初一学习过,不做详细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两年历史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且大部分学生在学完中国历史后,各种能力已初步具备;初学世界历史,兴趣浓厚。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讨论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印度的变迁和种姓制度;掌握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了解佛教的产生于传播。 2.过程和方法:利用世界地图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分析佛教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到它们都是奴隶主奴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4.重点:种姓制度与佛教5.难点:种姓制度与佛教的诞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备课批注 新课引入 早在唐朝时,我国早已有人去印度探险。《西游记》中唐僧历经艰险到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取的什么“经”?(印度、佛经)。中国古代把印度称为什么?(天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古代印度,揭开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共同领略一下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起和佛教诞生的历程吧! 新课学习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古印度概况 2、印度的种姓制度 3、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二、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①出示《古代印度》图,让学生结合地图找出印度的位置(师指出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地理范围不同,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②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小字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古印度奴隶制小国的形成、雅利安人的入侵和古印度遗址。 (过渡)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的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沿续到今天? (屏幕显示《梵天》和《吠陀》中关于印度等级的划分法,让学生思考婆罗门这样宣传的用意何在?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古代印度种姓制度表》(提示须包含每个等级的名称、社会阶层、职权和义务)教师点评并示例,然后请同学们看表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四个等级中哪些等级是统治阶级?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②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讨论,我们认识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质就是为了保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的。它是为巩固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过渡)“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会带来什么后果?(反抗)佛教就是当时反对种姓制度的众多思潮中的一个派别。 ①佛教产生于什么时间?它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是怎么样传入我国的呢?(请学生看书划出佛教产生的时间、创始人)②教师出示《佛教的传播》线路图,请学生介绍传播过程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 师演示佛教传播线路并将部分箭头的方向调转演示,请同学们说出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丝绸之路)师:所以我们知道佛教是沿着丝绸之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师:对于佛教,同学们其实有所了解,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和平时的知识,小组讨论:佛教宣扬的是什么?(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基础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