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22982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部编版

日期:2024-05-0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39006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部,编版
  • cover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 2.理解《汉谟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3.理解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重点 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实质。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早期东方世界代表性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人民的重要财产。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它刻在一个高2.25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历史的殿堂,重温这段历史的岁月。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史料1 古代两河流域。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古代两河流域》地图,指出“两河”指哪里? 学生:“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教师: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从地图上看,这条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地又很肥沃,因此得名。古代,在这条地带上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生活在沃地东部,那里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称为两河流域。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 史料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状况。 东临 伊朗高原 西邻 阿拉伯大沙漠 北接 小亚细亚山地 南临 波斯湾 中部流通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如今 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地处干旱地区,但两河经常性泛滥   教师: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两河流域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淤泥,便于农业种植,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 史料3 两河流域王国的更替。 国家名称 时间起止 建立者 苏美尔城 邦国家 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 苏美尔人 阿卡德 王国 约公元前2371年-前23世纪下半叶 阿卡德人 乌尔第三 王朝 约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 苏美尔人 古巴比伦 王国 约公元前1894年-前17、16世纪之交 阿摩利人 亚述帝国 约公元前935年-前605年 亚述人 新巴比伦 王国 公元前626年-前538年 迦勒底人   史料4 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又位于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处,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形成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特色。 这种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 教师:阅读教材P6,分析两河流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学生:(1)国家的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止。 (2)国家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此后,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3)国家强大: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楔形文字 史料 如图。 教师:楔形文字书写用的芦苇和泥板都是就地取材。楔形文字是国家形成和行使职能的条件之一,其本身又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 思考:为什么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文字是人类所发明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了文字,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记录历史、积累文化知识,才使得后人能直接从前人那里继承生产经验、文化科学艺术。 (3)有了文字,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各地区间文明的交流和交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