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3235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173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 cover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1.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2.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交流古诗: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漂泊他乡的人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时,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这样的古诗吧!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表达思乡怀亲情感的古诗。 3.多媒体出示表达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学生阅读积累。 4.多媒体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范读。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6.理解题目。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2)“忆”是什么意思?(想念。) (3)谁知道在这首诗中“山东”指哪里?(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兄弟”指谁?(家乡的亲人。) (5)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亲人。) (6)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多媒体检查生字的认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谈话引导:十五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这首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又恰逢重阳佳节,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十七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独) (1)学生交流汇报,鼓励学生用“独”字组词(单独、独自、孤独、独身……) (2)你是从哪几个字词中体会到王维的孤独的?(异乡、为异客) (3)鼓励学生借助注释说说“异乡”“为异客”的意思。(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两个“异”字说出诗人在外地很孤单。) (3)小组学生互相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 2.谈话过渡: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即使是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是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即使是博得功名利禄,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种思亲之情就更加强烈,诗人是怎样倾诉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1)“逢”是什么意思?(遇。) (2)“佳节”是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佳节”仅仅是指重阳节吗?(不是的,还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倍”是什么意思?(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