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59838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43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72791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百草园
  • cover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如诗如画的童年,在那色彩斑斓的岁月里,你可以畅想美好的未来;你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你可以撒播幸福的种子,还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了解一下名人的童年生活。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验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卷网-2005年版)。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三味书屋” 中的“三味”指的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醯是醋,醢是酱;调料。)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书屋柱之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三味书屋教学宗旨 资料链接 确凿 菜畦 蟋蟀 觅食 竹筛 宿儒 渊博 鼎沸 珊瑚 锡箔 倜傥 脑髓 蝉蜕 东方朔 敛 záo qí shuài mì shāi sù yuān dǐng shān bó tì tǎng suǐ tuì shuò liǎn 字词梳理 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鉴赏:鉴定和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整体感知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主要写了什么? 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第一部分 (1-8段) 第二部分 (9-24段) 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1.第一段“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推测语气,表示不确定,因为毕竟时隔已久;“确凿”表示肯定,表明作者对百草园印象深刻。两者连用只是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一、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精读文本 2.在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等。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 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词语连在一起的? 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再用“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根一带”,这样就自然巧妙地把各种景物串联在了一起。 描写的过程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描写过程中采用哪些修辞手法? 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