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7095

4.3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434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折射,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 第四章 第4节 光的折射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 8年级 提供者 伍银金 课时 1课时 日期 2010.12.4 学校 古田中学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2).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整个实验的探究和对实验结论的总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决心。(2).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3).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上海科技-出卷网-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3节 光的折射的内容。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是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学意图,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水中的笔看起来是折断的、水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浅等现象比较熟悉,但对它的产生是陌生的,同时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动手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光的折射探究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城镇学生和乡村学生真实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数学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因此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来引入课题。 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互动引导。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学生对折射规律的自主探究操作就不困难。由于学生的视角远不同于老师,在实验归纳环节可能会纠缠于某些枝节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结论,所以在这里采用了类比法,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比照来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台加强交流和评估,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正确完整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以利于规律运用环节的教学和后续学习。光折射的可逆性探究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可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影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进学生对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用两点定线法标注折射光线和入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