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83822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件(7份打包)语文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103505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 嫦娥工程 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点) 2.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难点)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难点)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风筝》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野草》 《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雪》 选自《野草》 《故乡》 选自《呐喊》 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主要是为了反驳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错误论调,鼓舞当时的民族自信心。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 点的过程。 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 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议论文常识 1.字音字形。 玄虚( ) 抹杀( ) 祈祷( ) 省悟( ) 搽粉( ) 渺茫( ) 慨叹( ) 诓骗( ) 诬蔑( ) 脊梁( ) xuán mǒ dǎo xǐng chá miǎo kǎi kuāng miè jǐ 2.词语解释。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勇 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欺 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玄虚之至:玄虚到了极点。 1.敌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哪些论据得出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整体感知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据论点 驳敌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 (1~2) (3~8) (9) 作结论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1—2) (3—5) 敌论据论点 偷换概念 论证结构内容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古 今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6—8)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 以偏概全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这一类人的特点如何?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现状: (1)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 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