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85656

江苏省扬州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373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省,扬州,2018,2019,学年度,高一
    月考试卷答案 1.A (B跬誉kuǐ;C脊骨jǐ;D轻蔑miè) ?2.B(A一片哗然:许多人吵吵嚷嚷,表示对听到的或看到的事物反感不满。B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C感同身受: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D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它的陈述对象是“技艺”,这里用来陈述“听”,陈述对象用错。) 3.D(A “学不可以已”出自《劝学》;B苏轼字子瞻;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4.C(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5.C(A取独/宾前标志;B对于/从;C连词,表转折;D助词,表推测/代词,那) 6.D(A形容词用作名词;B数词用作名词;C名词作状语;D名词用作动词。) 7.B(A定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D状语后置句) 8.D.双线结构,明线是华家,暗线是革命者夏家。 9.(1)阿Q(2)孔乙己(3)九斤老太 10.“母亲”是一个恕敌、修善的驯良百姓形象。(2分)鲁迅借母亲的形象针砭社会现状。旧中国,这样的百姓太多太多了。正是这样驯良的百姓,才助长了统治者的凶恶气焰,使得凶暴者更加凶暴,软弱者更加软弱。(1分)鲁迅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弱小的百姓,革命者必须呐喊;只有呐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人们,换取渴望中的平等和自由。(1分) 11.B 12.C 13.C 14.(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2)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3)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4)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5)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5.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1分)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1分)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1分)下阕“寂寞沙洲冷”寓情于景,(1分)宁愿选择求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透露出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1分) 16.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手法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17.(1)怅寥廓(2)挥斥方遒(3)君子生非异也(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君子不齿(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7)而卒莫消长也(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8.D 19.(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 (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 (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一点2 分,三点6 分) 20.(1)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 (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