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01158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日期:2024-05-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18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3课,政治制度,演变,教案
  • cover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应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从汉至元几个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不断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识,学生提高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认知能力。 2、学生学会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学习,初步理解这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弊病。 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探究交流方式: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措施: ①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 ②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颁布“推恩令”。 2、唐代: (1)措施: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2)影响: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 3、宋代: (1)措施: ①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由此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宋朝。宋代由文官做地方官,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北宋统治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4、元朝: (1)措施: 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设行书中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