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04275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57张ppt)

日期:2024-04-3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107545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思想文化自由活跃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社会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考点解读】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2、形成原因 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 经济: 政治: 阶级: 文化: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可以从事学术活动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并为图霸招贤纳士的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各学术团体相对独立,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数学、 光、声、力、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 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 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提供条件 C.周王室衰微,对思想控制不力 D.封建政府大力提倡 科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历史背景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膑 历史意义 自制完成下列表格: 1、孟子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政治主张:仁政学说 (核心)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伦理观:人性本善 4、人格:“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儒家: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被尊为“亚圣”,有《孟子》经典著作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材料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材料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性本善思想) (养浩然之气思想)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民贵君轻 今天物质社会的人性反思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小悦悦抢救无效去世。 郑益龙,汕头市潮阳区人,系武警广州支队船艇大队副政治教导员。2013年3月1日下午,郑益龙外出途中勇救落入珠江青年陈永标,自己却不幸被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