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45张PPT。 程颢 程颐 朱 熹陆九渊 王守仁第4课 宋明理学思考: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魏晋以来却面临怎样的困境?佛教、道教兴盛并冲击、威胁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陷入危机。材料1: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侍佛,以皇帝之身四次舍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材料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危机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1、文化上:(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危机材料3 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宗教,它告诉人们只要出家修道,避世深山,就能羽化成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要求人们远离凡尘,禁欲苦行,认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轮回,最终成佛。佛道的这些理论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很多人躲避现实,不养父母,背妻弃子。 ———《宋明理学研究》 思考:佛道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带来怎样的冲击?材料4 儒学是面向现世的,但它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中。儒学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孟子和荀子在人性方面作了论证,但是不够充分。董仲舒涉及到了世界本原问题,但他的理论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危机思考:传统儒学有哪些缺陷?理论上:只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抽象的哲学理论。 现实中:对当时动乱的社会问题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材料5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频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的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面对上述情况,儒学家们需要做出怎样的应对?巩固正统地位 维护纲常秩序 完善理论体系 重塑儒学权威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何谓三教 佛、道是充满迷信色彩的宗教,儒则是传统的礼教,佛、道与儒性质不同,但都有教化之意。故自南北朝以来,统称三教。《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西游记》里有哪些关于三教合一的痕迹??先声:唐朝———韩愈 (3)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强调“道统”(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掀起:北宋———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理学创立的目的: 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译文: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一、理学产生的背景1、文化上:(1)、(2)、(3)、 (4)北宋“重文轻武”,提供较为轻松的文化环境。2、经济上:材料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