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53275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1):桓公用管仲(视频精析+教师讲义+学生用卷)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9次 大小:157589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视频,学生,讲义,教师,精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1):桓公用管仲 教师讲义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用语言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 齐桓公(前716年一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一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兵民合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二、原文与译文 桓公自莒①反于齐,使鲍叔②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③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④于四方,弗若也;执桴⑤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于钩⑥,是以滨⑦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⑧也。君若宥⑨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节选《国语 齐语》 注解:①莒(jǔ):春秋时诸侯国国名,今山东莒县 ②鲍叔:鲍叔牙,齐国大夫。他和管仲是同乡好友,鲍叔牙跟随齐 桓公,管仲效命于公子纠。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 管仲曾经设计杀害齐桓公,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逃到鲁国。 宰:官名,相当于宰相。 ③管夷吾:管仲,名“夷吾”。 ④法:示范。 ⑤桴(fú):鼓槌,用来击鼓的工具。 ⑥钩:带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用来系腰带的挂钩 ⑦滨:通“濒”,临近,濒临。 ⑧动:行动,这里是效力的意思。 ⑨宥(yóu):宽容,饶恕。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字,(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夷吾,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三、精品练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君加惠于臣(给予) (2)夫为其君动也(他的)人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1)桓公自莒反于齐(到) (2)君加惠于臣(给) (3)执桴鼓立于军门(在) (4)欲以戮之于群臣(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 齐桓公从莒返回到齐国,让鲍叔做宰相。 (2)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齐桓公说:“那个管仲曾用箭射中我腰带的挂钩,因此(我)险些死掉。” 5.通读全文,根据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