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57814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有答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542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根据,课文
  • cover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有答案) ?1.《师恩难忘》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理解句子: (1)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是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文学的种子”指(对文学的爱好)?。“我”深深感谢老师,是因为(老师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第一个“树”的意思是(种植),第二个“树”的意思是(培养),这句话的意思是:培植树木需要十年,而培养人才则需要百年。 3.《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 5.理解句子 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公德”指(公共道德)。“私德”指(个人的品德修养)。“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 6. 《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前往山中寻访隐居山林的人而没有遇到)。“寻”指(寻访)。“隐者”指(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指(没有遇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思是(就在这座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在何处)。“不知处”指(不知道在那个地方)。 7.《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思是(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忽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意欲”指(心想)。“鸣蝉”指(正在鸣叫的知了)。 8.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树梢在轻轻地摆动,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仿写: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湖面泛起了微波),(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9.赵友兰有道数学题做不出来,就去请教班长郭巧玲。 赵友兰应该说:(班长,这道题目我不会做,你能给我讲解一下吗?) 10.《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有挺拔的(松柏)、耕耘的(沃野)、丰收的(果园)、浩瀚的(大海)…… 11.《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 12.?理解句子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这句话中“放进”能换成“丢进”或“扔进”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放进说明了法布尔对小宝贝是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更能体现出他对昆虫的迷恋。 13.《变色龙》第9自然段按从“全身”→“头”→“身躯”的顺序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 14.变色龙捕食的特点是(迅速、准确),皮肤的颜色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5.《金蝉脱壳》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头→脚→尾,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 16.补充歇后语。 (1)八仙过海——— (2)周瑜打黄盖——— (3)姜太公钓鱼——— (4)千里送鹅毛——— (5)铁杵磨成针——— 17.《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都是(成语)故事。 18.“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