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计算机病毒》 本课运用风趣幽默的动画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巧妙地引入新课,并通过实践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归纳总结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值得肯定的。 本课教学中老师在提问上很有特色,贯穿整个课堂,提得很巧妙,提问的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包括设问,反问,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有针对水平差的学生提问,目的是用于把问题展示出来,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还促进了这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水平好的学生提问,让学生替老师把问题解决掉,而且让学生来回答更具亲和力,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教师对提问的答案有预设,同时也对学生错误的答案有充分能力应对。一方面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靠近正确答案,或者帮助学生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若能留给学生更多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操作时间,相信会更好。 第十四课《计算机病毒》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二是计算机病毒的防止;三是常见的杀毒软件。这课内容以概念解释为主,有点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根据五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为: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特点?如何对付计算机病毒?三个内容做到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通过材料阅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去探索相关知识。小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是重点,教案中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动手实践的环节。上本课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三个要素: 一、合理性。教学内容及教师的讲解方式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深入浅出,步步递进。 二、条理性。首先内容的呈现要有条理,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是挺有讲究的;其次是要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用恰当的过渡串起知识的链条,承前启后,有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易分散。 三、趣味性。概念课如果平铺直叙,限于文本,当然提不起学生参与的兴趣,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内容要充实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本课的开始,一个Flash小幽默《网虫病毒》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过来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再如,为了强调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给出两个计算机病毒犯罪的案例,其中的“熊猫烧香”病毒,不管是讨论还是阅读相关资料,学生看到这个著名的熊猫图标,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第十四课《计算机病毒》 一、教学内容分析:《计算机病毒》是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安排的内容。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防范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杀毒软件的基本操作。小学生对计算机病毒一知半解,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抓住这一心理,通过实例让学生对保障信息安全有更深刻的体会。本课内容与本册前面的内容比较起来联系不大,却是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信息技术的初步知识,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有获取、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好奇心强,对信息技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目标维度 行为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涵义及其特点;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常规安全措施。 技能:学会在360安全中心网站上下载并安装“360杀毒软件”;学会杀毒的应用操作及杀毒软件的升级操作;掌握“360杀毒软件”的一般应用。 过程与方法 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