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72702

《说“木叶”》精品教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1208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说“木叶”,精品,教案
  • cover
9.*说“木叶”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领会本文深人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折柳”这首曲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教师点拨:是的。“折柳”确实寓有惜别怀远意。这是有原因的,“杨柳”在古曲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三是古有歌唱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这些暗示性的如“杨柳”这样的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共性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领会本文深人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 ? 二、探索生趣 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并批注对结构的看法或疑问。 ㈡课堂探索: 探索结构 方法指导:探究结构,要求找出作者的思路,概括简明而有逻辑性,并体现篇章的整体性与构思的巧妙性。要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课文结构,归结落层次大意,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列出现象,点明关键 第二部分(第四至六段):“木”的特征及其原因。(第四至六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七段):小结全文。 ?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