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83802

22《愚公移山》第2课时(课件:14张PPT+教案+学案+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42741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PT+,答案,练习,学案,教案,14张
    22《愚公移山》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品析人物形象,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品析文中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查漏补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杂然相许( ) (3)汝之不惠(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以 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下列语句。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1)《愚公移山》选自《 》。 ,本名列御寇,先秦时期的 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 。虽我之死,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孙;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6.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7.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实践演练,运用知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选出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方七百里(方圆) B.年且九十(将近) C.无穷匮也(穷尽) D.始一反焉(开始) 9.选出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呼尔而与之 10.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损坏)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去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 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1.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形象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 C.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与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一样的性质。 D.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不相同,前者是关心,后者是嘲讽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