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94491

5《童趣》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218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童趣,教学设计
  • cover
《童趣》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二)、初读课文,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1、听录音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鹤唳lì云端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沟壑hè 怡 yí然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四人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5)果如鹤立云端(6)捉蛤蟆,鞭数十(7) 趋之别院。 (8)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9)以丛草为林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四)、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2、写复述课文的提纲。 (六)、板书设计: 童 趣 沈复 听读 自由读 默读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文章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写了自已童年的生活。 (1)这篇课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物外之趣 (2)请概括的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段“物外之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