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011099

12词四首(授课课件+习题课件+朗读)(共66+23张幻灯片)

日期:2024-06-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94112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四首,授课,习题,朗读,66+23
    课件66张PPT。12 词四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1040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延州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创作背景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背诵和默写全词。? 2.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3.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感知诗意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角一同响起,崇山峻岭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1.上下两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的是塞下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景。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1)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与家乡是大异的。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显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景象迥然不同。 4.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句话可以读出? 悲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一杯浊酒,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情。写作特色 1.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2.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使全词意境开阔苍凉,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通过对塞外秋景荒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忧国忧民、思念家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