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031896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450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
  • cover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期中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又名荀况,生活在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一书,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B. 韩愈,又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在《师说》一文中阐述了自己有关“师道”的思想。 C. 柳宗元,又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永州八记》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D. 苏轼,号东坡居土,南宋文学家。谪居黄州期间,他曾两度游览赤壁,先后写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文章。 2.以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B. 《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C. 《师说》里提到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道德经》。 D. 中国文学史上有著名的“三曹”和“三苏”,“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 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3.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B.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隐藏了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情节,使小说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C. 从《一个人的遭遇》的“前文梗概”可知,小说主体实际上是叙述人“我”听素科洛夫讲述他半生的经历,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D.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叙述者即是当事人,读者依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被称为“全知视角”,从而产生悬念。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是老舍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他在《想北平》一文中写的多是日常生活里的事物和画面,表达了他深厚真挚的家园之思和故土之恋。 B. 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写道,“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内心的生存”指的是精神生活,如果“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就会产生空虚感与漂泊感。 C. 《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都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变化,前者从由“愀然”到“喜而笑”最后到“饮酒乐甚”,后者则从“恒惴粟”到“心凝形释”。 D. 《像山那样思考》中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从狼的叫声写到鹿群的饿殍成群,作者极力想告诫人类“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醒我们必须转变对自然的态度。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我与地坛》中,“我”在母亲活着时逐渐理解了她的苦难与伟大,并在其过世后认识到死 亡对于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 B.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脾气暴躁,穷困潦倒,最后却为拯救琼珊冒雨画藤叶,感染肺炎不幸去世,作者以此揭示出小说“珍爱生命”的主题。 C. 《一个人的遭遇》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回忆,展现了他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他受尽战争摧残但依旧善良,在失去全部亲人后收养了战争孤儿凡尼亚。 D.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