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052526

7《溜索》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23296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溜索,课件,教案
    课件29张PPT。《溜索》部编版 九年级下新知导入“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也可指 原始的渡河方法,请同学们欣赏两幅图片,图片 中的人物在 渡怒江。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 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 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 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 一起去体验一下这种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吧! 新知讲解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义,理顺故事情节。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新知讲解 简介作者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 ,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文化 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棋王》, 《树王》《孩子王》等。其中《棋王》获 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新知讲解 词语释义 1.千钧之力: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 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2.锱铢必较: 锱铢必较,读音zī zhū bì jiào,用来形容非常小气, 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3.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 新知讲解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学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 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 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 "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 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 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 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 “乡野文化寻根”两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刘心武、 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寻根文学新知讲解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 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新知讲解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 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 2.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马帮的领队形象。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 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 的性格特征。 新知讲解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 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 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 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