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053120

2019届二轮复习 生物 专题11 生物和环境 教案(适用全国)

日期:2024-05-04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8973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生物,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环境
  • cover
易错点1 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生长曲线理解不透彻 1.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后鱼的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 D.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 【错因分析】对种群的“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含义、环境容纳量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都易出现问题。 【参考答案】D 1.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现实状态:食物和空间有限、气候多变、存在敌害 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形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有无K值 无K值 有K值 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模型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3.“S”型曲线中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1)K值与K/2值的分析 (2)K值与K/2值的应用 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变化分析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 (3)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1.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 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 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答案】D 易错点2 不能准确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食物网 2.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 B.蛇在此食物网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C.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D.若蜘蛛忽然全部死亡,则蛇的数量一定迅速减少 【错因分析】对种间关系、食物链等知识掌握不牢,出现分析错误;读图识图不准确,不能正确分析营养级、数量变化等也会出现错误。 【参考答案】D 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 (1)根据双向箭头A??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①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②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2.对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误区 错误说法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是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3.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