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073370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导学案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7次 大小:6528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岳麓,历史,必修,28课,国运,兴衰
  • cover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标要求]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 一、扫盲教育 【主干知识】 1.重要性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文盲占90%。 (2)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 (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 (2)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982年颁布的《 》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概念辨析】扫盲教育 主要是针对成年人开展的识字教育活动。 [重点精讲]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深度点拨] 扫除文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义务教育 【主干知识】 1.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 》。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 ”的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 ”。 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概念辨析】义务教育 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以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和培养合格公民为目的的教育手段。 【重点精讲】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指引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三个面向”的理论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体系孕育、形成、发展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更加健康繁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重点精讲]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2)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3)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概念阐释]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归纳总结] 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主干知识】 1.建国后至“文革”前 (1)建国初,中国基本参照 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1958年“大跃进”时期,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的“ ”。 (3)1961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2.“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被批斗,“四人帮”一伙鼓吹“读书无用”,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滑坡。 3.“文革”后 (1) 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