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16286

化学:第六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鲁教版九年级)

日期:2024-06-26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177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化学,第六,单元,三节,海水,制碱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 第三节 海水“制碱” 一、 简介 《海水“制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本课力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由食盐制取纯碱时需要补充的元素入手,尽早帮助学生树立元素守恒的观念;通过纯碱性质实验的探究,既要让学生认识盐的几种化学性质,又要引导学生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并归纳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同时还要通过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可以提高物质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信息: 1、本节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教学中采用“联系-预测”策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将事实性知识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理论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以这些联系为依据对要学习的物质的性质先做出自己的预测,再将预测结果与实验探究、教师讲授所得进行比较,找出正确和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抓住重点和关键。例:以“为什么加了酵母的面团蒸出的馒头没有酸味且疏松多孔?”这个生活经验引入预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之一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另外,介绍碳酸钠的俗称“纯碱”,学生自然会同学过的碱的知识相联系,产生疑惑为什么不含氢氧根也称“碱”。带着猜测和疑惑在进行实验探究自然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讲完性质学生顺理成章的将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2、碳酸钠性质的另一要点与碱的反应,在这里除了要讲好知识外,还要利用这一反应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形成的教育。例:实验中准备两瓶碳酸钠(一瓶为饱和溶液,一瓶为稀溶液),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思考为什么此反应要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提高探究实验中“量”的意识,形成“量”的概念。 3、探究实验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提问由氯化钠制碳酸钠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物质和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图帮助学生树立元素守恒观。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对其认识大多仅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对于盐的认识也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用途。教材从由氯化钠制碳酸钠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物质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对质量守恒的深入思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体现了盐的共性,又点明了个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认识纯碱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认识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知道工业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引领学生分析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提高化学认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必要性。 4.渗透化学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乐学,会学。 5.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传统的课堂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注意引导学生独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本节教学中教师尝试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引发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采用“实际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活动探究--反思学习内容———理解应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