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1654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寓言二则 1(北师大版)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16836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寓言,二则
  • cover
课件24张PPT。寓言二则北师大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单元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 寓言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寓言的特点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目标寓 盗 零 滥 竽 郭 腮 捂 腔 挨 溜 (dào)(yù)(寓言)(盗窃)生字学习(líng)(丁零)(làn)(泛滥)(guō)(yú)(吹竽)(城郭)(sāi)(wǔ)(腮帮)(捂住)(āi)(qiāng)(腔调)(挨着)(liū)(溜走)竽装腔势掩盗零滥出自《吕氏春秋自知》,作者吕不韦。掩耳盗铃课题理解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读一读,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于是想出了掩住自己的耳朵的办法;最后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时,立刻被人发现了。 a.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1.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2.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3.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4.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只好偷偷溜走了。作者作品简介 韩非(约前280--233),出身韩国贵族。主要作品《孤愤》《五蠹》《说林》《说难》等。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55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著,他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  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  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  300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看到这喜人的告示,南郭先生心想:_____ _____。 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乐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被人发觉。南郭先生简直吓坏了,他吓得_____ 。 他心想:______________。 齐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吹给他听。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三百人一齐吹竽。①齐湣王喜欢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吹给他听。②南郭先生很会装腔作势。 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②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