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396324

中考语文一轮课内古诗文专题复习测试卷(2)

日期:2024-06-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11462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考,语文,一轮,课内,诗文,专题
  • cover
中考语文一轮课内古诗文专题复习(2)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题目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每句1分,11分) 1.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2.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出门东向看,。(《十五从军征》) 5.,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周敦颐《爱莲说》中抒发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7.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感慨时光易逝,物是人非,被赞为“千古奇偶”的名句是: ,。 8.李白的诗中“月”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明月传递对友人的牵挂担忧的句子是: ,。 二、古诗文阅读(8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7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 时期 (人名)所做,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2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每题0.5分,5分) (1)公将驰之( )(2)齐师伐我( ) (3)又何间焉( )(4)肉食者鄙( ) (5)一鼓作气( )(6)衣食所安( ) (7)弗敢专也( )(8)彼竭我盈( ) (9)小惠未徧( )(10)牺牲玉帛( )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每句1分,19分) (1)曹刿请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2)曹刿通过与鲁庄公的谈话,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3)齐人三鼓以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原因是: ,,。 (4)在齐师败退之后,曹刿未立即追击,而是又看又望才追击原因是: ,,。 (5)曹刿认为反击的最佳时机是:。 (6)曹刿认为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7)曹刿认为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并能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行为是: ,,。 (8)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与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 (2分) 5.战前曹刿的论战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的?表达了怎样的观点?(2分) 6.文中表现鲁庄公政治上的鄙陋的句子是什么?(2分) 7.孟子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也成为长勺之战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文中哪句话的意思与之相近? (2分) 8.齐国入侵鲁国,作为布衣的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思想境界与“其乡人”截然不同,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2分) 9.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2分) 10.《左传》擅长写战争,可是本文却对“战前问战”“战中助战”“战后论战"详尽之至,而唯独不见双方作战过程及对战争场面的叙述和描写,仅用“齐师败绩”一笔带过作战结果,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11.“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12.有人认为“长勺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种结果事出偶然。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13.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但从全文中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四处简要分析。(2分) 14.结合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