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423702

【教案+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103336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象征。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二、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ì”;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择(选择)衍(繁衍)   锅(锅盖)译(译文)衔(衔接)   沃(沃土)吨(千吨)迭(更迭)   跃(跳跃)顿(顿时)跌(跌倒)   蚀(腐蚀)构(结构)域(地域)   浊(浑浊)钩(鱼钩)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带着这三个问题初读课文: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