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文词汇; 2. 学会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过程;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 理解“义”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作者简介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作者简介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检查预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指高位厚禄)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妻妾之奉(侍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检查预习 故患有所不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检查预习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所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命的,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检查预习 3.呼尔而与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此之谓失其本心.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检查预习 舍 生 取 义 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比喻:说理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合作探究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合作探究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课堂小结 提出主张———舍生取义 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第一部分 “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 合作探究 不食嗟来之食--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宁死不食。 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指出为物欲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处。 第二部分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合作探究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