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445878

【备考2019】高考历史真题解读与揭秘: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3次 大小:34094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原卷版,经济,中国,古代,专题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命题规律 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农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耕作技术和商业发展;从试题分布看,农业、商业和经济政策题量最为集中,手工业的考查较少;从考查方式看,主要考查论从史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复习建议 1.要建立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结构,对古代的农业成就、手工业成就、商业成就、经济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也可以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确保不留死角和漏洞。 2.要运用联系的方法,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情况相联系,深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将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相联系,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将古代经济与近现代经济相联系,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脉络的认识。 3.加强对全国卷试题的研究,深入剖析领会,对教材不能浅尝辄止,要吃透必要的概念,适当拓展教材。 试题大观 选择题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在西汉前期一直推行,题干中显示的国家收取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仍能体现重农政策。一些富商大贾欺压小农是钻了国家税收等政策的漏洞,利用了当时的市场行情,并不代表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不再抑制商业保护小农生产,因此A项错误。题干信息中大商人当时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趁机掠夺农民的举动造成了土地兼并和自耕小农的破产,说明了B项正确。农民是因为加纳钱币形式的人头税而出卖粮食,而被大商人趁机敲诈破产的,是被迫脱离生产,粮价低也不是当时农民失去生产热情的唯一因素,C项没能反映材料的主要意思,因此不选。题干只能反映富商操纵市场物价,而不是税收,税收权仍掌握在当时国家手中,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不选。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涉及西汉初年的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等经济政策、赋税制度、土地兼并现象和小农经济等。关注农民问题、粮食问题、税制问题、市场监管、贫富分化和社会稳定等,具有现实警示和借鉴价值。 答案:B。 2.(2017年全国文综Ⅲ卷26). 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图文材料并进行完整、正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该表的内容中,户均占有20-130亩的比例达到了74.1%,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联系教材所讲内容,唐代实行均田制后,有效地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基于上述分析,A项正确反映了题干内容,故正确。B项和C项与历史现状,亦与题干内容相违背,故不选。题干现象题干内容仅提到土地占有情况,未提及生产力、生产效率的问题,故D项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符。(以上出自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版高考文科试题分析的文科综合分册148页,但划线部分的论述似有争议,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二版的第六卷569页,唐代均田制的推出历史舞台大致可断在代宗大历和德宗建中元年之间,即唐中期以后均田制已经瓦解。B项和C项不选的主要原因是与材料信息不符,但材料不能反映政府还在按人丁分给农民土地及实施均田制。) 答案:A。 3.(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